• 你的位置:江南翻唱最好听的版本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《商君书》中醍醐灌顶的智慧箴言,句句精妙至极
    发布日期:2024-11-18 14:06    点击次数:99

    《商君书》也称《商君》《商子》,现存26篇,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(可能还包括其后学)著作汇编,是法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。

    该书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法治等多个方面。

    1

    疑行无成,疑事无功。

    《商君书·更法》

    如果行动迟疑不决,就不会获得成功,如果做事举棋不定,就不会取得成效。

    这是商鞅鼓励秦孝公变法图强时说的一句话,表明了商鞅对于变法的信心和自身能力的信任。

    商鞅指出,要实现变革和成功,就必须果断地制定和执行决策,而不是被外界的议论和疑虑所左右。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,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,而虑事独到的人,也一定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。因此,他建议秦孝公不要顾忌天下人的议论,而应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。

    当我们面临选择和决策时,应该是基于深思熟虑后的判断,而不是被无端的疑虑所困扰。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冲动行事,而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,勇敢地迈出步伐,执行我们的计划和决策。

    2

    说者成伍,烦言饰辞,而无实用。

    《商君书·农战》

    说话的人成群结尾,他们七嘴八舌、花言巧语,言语冗长且喜欢修饰,实际上却毫无用处。

    商鞅在这里批评了那些只会空谈、言辞华丽却没有实际行动和贡献的人。他认为,这种人空谈误国,对于国家的安危没有任何帮助,反而会耽误真正重要的农业和战争准备。

    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,商鞅主张务实的法治,强调法律、政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。在他看来,国家的强大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言辞上,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和军事实力上。

    因此,他提倡去除那些无用的、只会导致社会风气浮躁的空谈,转而鼓励人民专注于农业和战争,以此来增强国家的实力。

    无论任何时代,实际行动和贡献都比空洞的言辞来得重要。

    3

    常人安于故习,学者溺于所闻。

    《商君书·更法》

    普通人习惯于沿袭旧的传统和习俗,而学者则沉溺于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。

   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学者,都容易受到传统观念和既有知识的局限,难以接受新的变革和思想。

    商鞅认为,要实现国家的强盛和进步,就必须打破这些旧的束缚,勇于进行改革和创新。他强调,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,要使国家富强,不能效法古代。

    商鞅以商汤、周武为例,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成就王业,正是因为没有遵循古道;而夏桀、商纣之所以亡国,是因为他们不改变旧的礼制。因此,他鼓励秦孝公不要被传统的束缚所限制,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法。

    在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时,人容易陷入惯常的模式和习惯中,而这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。无论何时,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接受新思想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。

    4

    穷巷多怪,曲学多辩。

    《商君书·更法》

    偏僻的小巷子里尝尝出现奇怪的事,学识浅陋的人常常喜欢诡辩,卖弄聪明。

    “穷巷”指的是偏僻的里巷,“曲学”指的是拘泥一隅之学或学识浅陋的人。这句话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,即那些见识有限的人更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奇,那些学识浅薄的人则常常喜欢卖弄自己的小聪明,进行无谓的争辩。

    简言之,越是学识浅薄的人越爱用诡辩来掩饰自己的无知。我们应该要保持谦逊的态度,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,拓宽视野,深化学识,不断学习和进步。

    5

    蠹众而木折,隙大而墙坏。

    《商君书·修权》

    蛀虫多了,木头就会折断;缝隙大了,墙就会倒塌。

    商鞅用这句话来劝喻当政者去除私弊,加强法治,使国家免受危害。他指出,如果大臣们只关心私利而忽视民众的利益,就会导致民众与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疏离,这是国家的“隙”。同时,如果官员们利用职权侵害民众的利益,就像是国家的“蠹”。

    因此,如果一个国家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不加以解决,那么国家的灭亡就不远了。

    这句话强调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,提醒人们要警惕小问题可能带来的大灾难 。

    对于小问题和小弊端,如果不及时处理和解决,最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或灾难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